首頁 創業指南 致富視頻 網上開店 養殖視頻 范文大全 創業項目開店經驗創業雜談如何創業技術資料創業防騙項目分析微信營銷農村創業投資理財
  • 創業故事
  • 小本創業項目
  • 開店經驗
  • 創業雜談
  • 如何創業
  • 技術資料
  • 創業防騙
  • 創業項目分析
  • 問題商家
  • 微信營銷
  • 微商
  • 官司案例
  • 農村創業
  • 投資理財
  • 眾籌模式
  • P2P網貸
  • 孔雀河古河道 孔雀河古河道三十六國

    時間:2018-12-26 16:17:06 來源:東東創業網 本文已影響 東東創業網手機站

    相關熱詞搜索:

    孔雀河在博斯騰湖流出,經鐵門關迂回南下,向東注入羅布泊。由于鐵門關水電站的修建等,60年代孔雀河終斷流于尉犁縣東部的浣溪河。在庫爾勒市郊,還可看到綠玉般的河水,出了尉犁后,只剩有涸河道了。孔雀河的流向基本沿著庫魯克塔格山南麓的邊緣朝東伸延。河道的南邊是荒漠,北邊則是呈傘形狀態的平緩坡體。離開尉犁不遠還可見綠洲,越向東行越荒涼,老開屏以西的干涸河道兩岸只有稀稀落落的活胡楊。

    孔雀河在遠古時候,水流充沛,水質清澈,滋潤著河道兩岸的土地,也養育著古老的民族和生命。至今沿孔雀河古河道兩岸存在多種文物古跡,最負盛名的有營盤、古墓溝和孔雀河三角洲,古樓蘭城就位于孔雀河下游。有如羅布泊中諸多古遺址的命運,它們曾一齊輝煌,一齊消失。

    孔雀河河道大部分還十分清晰,河床為沙礫,兩岸為土臺,圓滑的卵石時常可見。河岸土臺上常有倒地的胡楊林殘軀,走在河床松軟的沙土上,空氣似乎凝固,連呼吸時發出的輕微聲都可聽得見,沒有一絲綠色,十分的荒蕪,只有死亡的氛圍。在孔雀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區,曾經河網密布,為漁獵之區,至今還有漁村遺址,具有鮮明的特點。該地區4000年前存在著畜牧、農業并存的原始人類部落,已種植小麥,有特殊的宗教意識,人種為古歐洲人種,并且該民族的存在比樓蘭古城還要早上千年。

    孔雀河起源于博斯騰湖,穿鐵門關峽谷流經庫爾勒市,是庫爾勒市工業、農業、經濟的命脈。孔雀河全長785公里,河水一年四季不斷流,年徑流量12億立方米,常年流量穩定。孔雀河風景旅游帶上起314國道孔雀河大橋,下止英下鄉太陽島,全長約10公里。目前規劃有四個公園(植物園、孔雀公園、青少年公園、民族風情園);五座橋梁(獅子橋、梨香橋、建設橋、葵花橋、建國橋);七處景點(釣魚園、梨香園、觀景臺、風舧廣場\百花園、孔雀廣場、團結花園)。孔雀河風景旅游帶已成為“梨城”人民休閑納涼的好去處。

    雙擊下圖看夕陽孔雀河

    現在因為庫爾勒市大興人工河、人工湖。已全線斷流 變成一灘灘死水了

    樓蘭古城位于今天中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處,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1988年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組織的羅布泊文物隊伍在部隊的配合協助下,經過32天的奮戰,在樓蘭古城西南找到了“海頭”(被斯坦因編號為lk古城)等兩座古城并測繪了國內第一張該兩座古城的地形圖,采集了一批珍貴文物標本,進一步填補了羅布泊地區考古的空白。

    1934年5月,一支探險隊在樓蘭庫姆河邊扎下營地。他們要尋找隱藏在庫姆河流域的一個“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地。

    兩個月中,羅布“獵駝人”奧爾德克(本名烏斯曼,1864年出生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的米蘭鎮北部民族村附近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阿不旦村)等人一次次搜尋都勞而無功。就連奧爾德克本人都猜測,古墓已讓十幾年間新形成的河湖水域給淹沒了,或者是被某次強烈的黑風暴重新埋葬了。月底,探險隊向更靠近羅布荒原西南的綠洲帶挺進。

    不久,他們發現了一條流向東南的河流。它有20米寬,總長約120公里,水流遲滯,一串串小湖沼被蘆葦、紅柳環繞。它是庫姆河復蘇后出現的新河,歷史不足10年。在他們沿這條河流進入沙漠前,臨時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小河”。“小河”東岸4-5公里,有一個渾圓的小山丘。遠遠看去山丘頂部有一片密密的枯立木,高4-5米。奇怪的是,枯立木的株距極近,一株連著一株,互相支撐著。 山丘上,遍地都是木乃伊、骷髏、被支解的軀體、隨時絆腿的巨大木板和厚毛織物碎片。在一船形木棺中,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打開棺木,嚴密的裹尸布一碰就風化成粉末了。揭開覆蓋在面部的朽布,一個年輕美麗的姑娘,雙目緊閉,嘴角微翹,就像著了魔法剛剛睡去,臉上浮現著神秘會心的微笑。這就是傳說中的“樓蘭公主”或“羅布女王”。她已在沙漠之下沉睡了2000多年。她長發披肩,身材嬌小,身高僅5.2英尺。

    在10×16平方米的山頂,有彩繪的巨大木柱,精美的木柵欄,真人一樣大的木雕人像,醒目的享堂(墓地的地面建筑)。專家認定,這是一處重要陵墓。

    1998年,一批考古專家力盡艱難險阻到達了羅布荒漠。他們意外地看到了一些類似廢棄的城墻的痕跡,無所遮掩地袒露于黃天之下。在一個百歲羅布老人的指引下,證實這是一個已成為廢墟的羅布人的村莊。

    小河也許是一個樓蘭古遺址———古城居民們的公共墓地。經過近百年來探險家、考古家們的忙碌,已在羅布荒漠發現了許多大規模的墓葬及隨葬物品。

    位于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1979年東北考古學家侯燦、王炳華等所發現,古墓有數十座,每座都是中間用一圓形木樁圍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樁圍成7個圓圈,并組成若干條射線,呈太陽放射光芒狀。

    經碳14測定,太陽墓已有3800年之久,它是哪個民族哪個部落的墓地?為何葬在這里?這群人居住何方?是把太陽當做圖騰建造此墓還是有別的意義……20年過去,仍是個不解之謎。羅布泊文明和樓蘭文明之間近2000年的斷裂又是怎么一回事?也許待太陽墓之謎解開也便有了結論。

    這里出土了距今3800年、為印歐人種的“樓蘭美女”。發現了近10處古代人類遺址,一些石球、手制加沙陶片、青銅器碎片、三棱形帶翼銅鏃、獸骨、料珠等人類遺物,暴露在未被沙丘完全覆蓋的黃土地表面。還有一些5000-6000年以前的石刀、石矛、石箭頭、細小石葉、石核等。這清楚地顯示,今天已是不毛之地的樓蘭,自新石器后期、青銅時代直至漢代前期,的確曾綠草萋萋,森林覆蓋率達到40%。

    到新疆,對一個探險旅游者來說,有一處地方是充滿吸引力的。這個被稱為“沙漠中的龐貝”的神秘古城,就是西域古國樓蘭。

    古樓蘭位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羅布泊西岸,是新疆最荒涼的地區之一。這里悠久的歷史、天方夜譚似的傳說故事是多么令人神往;它那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又意外地出現,引起多少人的興趣——許多中外游人和探險家都不辭辛勞地沿著絲綢之路向西進發,去目睹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古樓蘭。1979年1月,我國已故科學家彭加木就曾從孔雀河北岸出發,徒步穿過荒漠到達樓蘭遺址考察。

    樓蘭在歷史上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樞紐,中西方貿易的一個重要中心。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這是文獻上第一次記載樓蘭城。西漢時,樓蘭的人口總共有1萬4千多人,商旅云集,市場熱鬧,還有整齊的街道,雄壯的佛寺、寶塔。然而當時匈奴勢力強大,樓蘭一度被他們所控制,他們攻殺漢朝使者,劫掠商人。漢武帝曾發兵破之,俘虜樓蘭王,迫其附漢。但是樓蘭又聽從匈奴的反間之計,屢次攔殺漢朝官吏,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前,大將軍霍光派遣傅介子領幾名勇士前往樓蘭,設計殺死了樓蘭王嘗歸,立嘗歸的弟弟為王,并改國名為鄯善,將都城南遷。但是漢朝并有放松對樓蘭的管理,“設都護、置軍候、開井渠、屯田積谷”,樓蘭仍很興旺。

    東晉后,中原群雄割據,混戰不休,無暇顧西域,樓蘭逐漸與中原失去聯系。到了唐代,中原地區強盛,唐朝與吐蕃又在樓蘭多次兵戎相見。“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可見,樓蘭在唐朝還是邊陲重鎮。然而,不知在什么年代,這個繁榮一時的城鎮神秘地消失了。樓蘭古國究竟在何方呢?成了人們猜了若干世紀的不解之謎。

    1900年3月,著名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帶領一支探險隊到新疆探險,他們在沙漠中艱難行進。我國維吾爾族人愛克迪在返回原路尋找丟失的鐵斧,遇到了沙漠狂風,意外地發現沙子下面一座古代的城堡。他把這發現告訴了斯文赫定。第二年斯文赫定抵達這神秘城堡,發掘不少文物,經研究后斷定,這座古城就是消失多時古樓蘭城。

    樓蘭城的再現,引得各國探險家爭相前往探險覓寶。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國人亨遷頓、日本人桔瑞超先后抵達這座“有高度文化的古城遺址”,掠走了一批重要文物。

    樓蘭城從沙丘下被人發現了,但一個更大的謎困惑著探險家們:繁華多時的樓蘭城為什么銷聲匿跡,綠洲變成沙漠、戈壁,沙進城埋呢?

    1878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考察了羅布泊,發現中國地圖上標出的羅布泊的位置是錯誤的,它不是在庫魯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爾金山山麓。當年普爾熱瓦爾斯基曾洗過澡的羅布泊湖水漣漪,野鳥成群,而今卻成了一片荒漠、鹽澤。也就是說,羅布泊是個移動性的湖泊,它實際的位置在地圖位置以南2度緯度的地方。

    普爾熱瓦爾斯基部分解開了這個謎。1979年和1980年,新疆科學工作者對它進行了幾次詳細考察,終于揭開了這個被風沙湮沒1600多年的“沙中龐貝”之謎,使人看到了它的本來面目。

    樓蘭古城的確切地理位置在東經89度55分22秒,北緯40度29分55秒。它占地面積為10萬8千多平方米。城東、城西殘留的城墻,高約4米,寬約8米。城墻用黃土夯筑;居民區院墻,是將蘆葦扎成束或把柳條編織起來,抹上的粘土。全是木造房屋,胡楊木的柱子,房屋的門、窗仍清晰可辯;城中心有唯一的土建筑,墻厚1.1米,殘高2米,坐北朝南,似為古樓蘭統治者的住所;城東的土丘原是居民們拜佛的佛塔。

    羅布泊怎會游移呢?科學家們認為,除了地殼活動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河床中堆積了大量的泥沙而造成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匯聚在羅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長,泥沙越積越多,淤塞了河道,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覓新道,流向低洼處,形成新湖。而舊湖在炎熱的氣候中,逐漸蒸發,成為沙漠,水是樓蘭城的萬物生命之源。羅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樓蘭城水源枯渴,樹木枯死,市民皆棄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風暴中,樓蘭終于被沙丘湮沒了。

    樓蘭的消失跟人們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也有關系。樓蘭地處絲綢之路的要沖,漢、匈奴及其他游牧國家,經常在樓蘭國土上挑起戰爭;為了本國的利益過度墾種,使水利設施、良好的植物受到嚴重破壞:“公元三世紀后,流入羅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風沙淤塞,在今尉犁東南改道南流,”致使樓蘭“城郭巋然,人煙斷絕”、“國久空曠,城皆荒蕪。” 1900年3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沿塔里木河向東,到達孔雀河下游,想尋找行蹤不定的羅布泊。3月27日,探險隊到達了一個土崗。這時,糟糕的事情發生了,斯文·赫定發現他們帶來的水泄漏了許多。在干旱的沙漠中,沒有水就等于死亡。他們于是去尋找水源,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發生了,一座古城出現在他們的眼前:有城墻,有街道,有房屋,甚至還有烽火臺。

    斯文·赫定在這里發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錢幣、絲織品、糧食、陶器、36張寫有漢字的紙片、120片竹簡和幾支毛筆……

    斯文·赫定回國后,把文物交給德國的希姆萊鑒定。經鑒定,這座古城是赫赫有名的古國樓蘭,整個世界震驚了,隨后,許多國家的探險隊隨之而來…… 經歷史學家和文物學家長期不懈的努力,樓蘭古國神秘的面紗被撩開了一角。

    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組織了樓蘭考古隊,開始對樓蘭古城古道進行調查、考察。在通向樓蘭道路的孔雀河下游,考古隊發現了大批的古墓。其中幾座墓葬外表奇特而壯觀:圍繞墓穴是一層套一層共七層由細而粗的圓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狀四面展開的列木。整個外形像一個大太陽,不由得讓人產生各種神秘的聯想。它的含義究竟如何,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說法一:樓蘭消失于戰爭。公元五世紀后,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后被遺棄。

    說法二:樓蘭衰敗于干旱、缺水,生態惡化,上游河水被截斷后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樓蘭曾頒布過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律。

    說法三: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游移有關。

    斯文·赫定認為,羅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歐洲人種部落生活在樓蘭地區,1500多年前樓蘭再次進入繁榮時代,這都和羅布泊游移有直接關系。

    說法四: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辟有關。經過哈密(伊吾)、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后,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古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說法五:樓蘭被瘟疫疾病毀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僥幸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

    說法六:樓蘭被生物入侵打敗。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螻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中,能以樓蘭地區的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屋中,人們無法消滅它們,只得棄城而去。

    說法七:由于中亞游牧民族侵入, 導致本土文化被毀滅,當地的居民逃往他方,樓蘭隨后就走向了衰亡 著名的“ 樓蘭美女”出土于1980年,當時,考古學家在羅布泊鐵板河發現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古尸,女性的皮膚為紅褐色,還稍有彈性,面部輪廓非常明顯,眼睛大而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而翹。經過圖像處理后,生活在數千年前的一位美女,栩栩如生地出現在人們面前。由于這具女性古尸是在神秘的樓蘭古城附近被發現的。

    在孔雀河下游的鐵板河三角洲,曾發現了一片墓地,墓中出土有一具女性干尸,體膚指甲保存完好。她有一張瘦削的臉龐,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頭發披肩。她身上裹一塊羊皮,毛織的毯子,胸前毯邊用削尖的樹枝別住,下身裹一塊羊皮,腳上穿一雙翻皮毛制的鞋子,頭上戴氈帽,帽上還插了兩枝雁翎,被世人稱為“ 樓蘭美女”。經用她身上的羊皮殘皮做碳14鑒定,表明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尸。她是誰?為什么會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就成為考古界的謎。“ 樓蘭美女”是迄今為止新疆出土古尸年代最早的一具,距今約有4000年歷史。眼大窩深、鼻梁高窄、下巴尖翹的“ 樓蘭美女”具有鮮明的歐羅巴人種特征。然而,關于此尸所代表的人群具體屬于何種種族類型以及他們生前是當地土著還是從他處遷徙而來等問題至今在考古界仍眾說紛紜。

    樓蘭古城四周的墻垣,多處已經坍塌,只剩下斷斷續續墻垣孤伶伶地站立著.城區呈正方形,面積約十萬的平方米。樓蘭全景曠古凝重,城內破敗的建筑遺址了無生機,顯得格外蒼涼、悲壯。

    俯瞰樓蘭古城,城中東北角有一座烽燧,雖然經過歷代不同時期的補修,但依然從它身上可以看出是最早漢代建筑的風格。

    烽燧的西南是“三間房”遺址。這座100的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在一塊高臺上,三間房正中的一間要比東西兩間顯得寬大,本世紀初,斯文.赫定曾在東面一間房內發掘出大量的文書簡。從三間房西廂房殘存的大木框架推測,這里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地。繼續向西,是一處大宅院。院內,南北各有三間橫行排列的房屋。在古城,這座院落的建筑也是比較排場的。相形下,大宅院南面的房舍多數是單間矮小、散雜而破敗不堪。如果根據出土文書推測三間房毗鄰的框架結構房屋是樓蘭城的官署遺跡。

    樓蘭古城曾經是人們生息繁衍的樂園。她身邊有煙波浩淼的羅布泊,她門前環繞著清澈的河流,人們在碧波上泛舟捕魚,在茂密的胡楊林里狩獵,人們在沐浴著大自然的恩賜。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后,由于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

    樓蘭消失之謎

    說法一:樓蘭消失于戰爭,公元五世紀后,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后被遺棄。

    說法二:樓蘭敗于干旱缺水,生態惡化,上游河水被截后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樓蘭曾頒布過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律。

    說法三: 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游移有關, 斯文·赫定認為,羅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歐洲人種部落生活在樓蘭地區,1500多年前樓蘭再次進入繁榮時代,這都和羅布泊游移有直接關系。

    說法四: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辟有關。經過哈密(伊吾)、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后,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說法五:樓蘭被瘟疫疾病毀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僥幸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

    說法六:樓蘭被生物入侵打敗。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螻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中,能以樓蘭地區的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屋中,人們無法消滅它們,只得棄城而去。

    1900年3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沿塔里木河向東,到達孔雀河下游,想尋找行蹤不定的羅布泊。3月27日,探險隊到達了一個土崗。這時,糟糕的事情發生了,斯文·赫定發現他們帶來的水泄漏了許多。在干旱的沙漠中,沒有水就等于死亡。他們于是去尋找水源,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發生了,一座古城出現在他們的眼前:有城墻,有街道,有房屋,甚至還有烽火臺。

    斯文·赫定在這里發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錢幣、絲織品、糧食、陶器、36張寫有漢字的紙片、120片竹簡和幾支毛筆……

    斯文·赫定回國后,把文物交給德國的希姆萊鑒定。經鑒定,這座古城主是赫赫有名的古國樓蘭,整個世界震驚了,隨后,許多國家的探險隊隨之而來…… 經歷史學家和文物學家長期不懈的努力,樓蘭古國神秘的面紗被撩開了。

    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組織了樓蘭考古隊,開始對樓蘭古城古道進行調查、考察。在通向樓蘭道路的孔雀河下游,考古隊發現了大批的古墓。其中幾座墓葬外表奇特而壯觀:圍繞墓穴是一層套一層共七層由細而粗的圓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狀四面展開的列木。整個外形像一個大太陽,不由得讓人產生各種神秘的聯想。它的含義究竟如何,目前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歷史上的樓蘭古國

    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中國魏晉及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治所。位于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佉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名。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曾多次來此盜掘。50年代后,中國學者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后與漢朝關系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余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漢時的樓蘭國,有時成為匈奴的耳目,有時歸附于漢,玩弄著兩面派的政策,介于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巧妙地維持著其政治生命。由于樓蘭地處漢與西域諸國交通要沖,漢不能越過這一地區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樓蘭的力量也不能威脅漢王朝,漢和匈奴對樓蘭都盡力實行懷柔政策。

    漢武帝派博望侯張騫出使大月氏,締結攻守同盟失敗。此后派遣大軍討伐遠方的大宛國,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諸國。這些使者通過樓蘭的時候,樓蘭由于不堪沉重的負擔,以至殺戮使者。漢武帝終于派兵討伐樓蘭,結果作為降服的證據樓蘭王子被送至漢王朝作人質。樓蘭同時也向匈奴送去一個王子,表示在匈奴、漢之間嚴守中立。此后,漢遠征軍攻打匈奴一個屬國時,樓蘭王通匈奴,在國內屯駐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漢朝廷。漢武帝再次派兵討伐樓蘭,直逼首府扦泥城,樓蘭王大恐,立刻打開城門謝罪,武帝要其監視匈奴的動靜。公元前92年樓蘭王死去,招在漢朝作人質的王子回去繼位,王子非常悲痛,不愿輕易回國,由其弟繼承了王位。新王時間不長死去,匈奴趁這個機會以昔日在自己國家作人質的前國王的長子繼承了王位,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后大吃一驚,迅速派使者前往勸誘新立國王至漢朝廷,欲扣作人質,未能成功。此后二三年間,漢與匈奴沒有發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樓蘭國境接近玉門關,漢使者經常通過這個關門前往西域諸國,要經過樓蘭境內名為白龍堆的沙漠,沙漠中經常有風,將流沙卷入空中形狀如龍,迷失行人,漢朝不斷命令樓蘭王國提供向導和飲用水,因漢使屢次虐待向導,樓蘭拒絕服從其命令,兩者之間關系惡化。漢武帝最終派刺客暗殺了新國王。為在漢朝廷作人質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樓蘭繼承王位。但是國王戰戰兢兢害怕遭遇暗殺。漢武帝在保護國王的名義下派部隊駐屯樓蘭境內,從而為討伐匈奴和西域諸國獲得了主動權。以上是漢武帝時與樓蘭的關系,此后漢王朝勢力衰弱,樓蘭再次背叛

    樓蘭古國遺址

    1、樓蘭古城

    (1)官衙

    “三間房”是并排的三間房子,是樓蘭城中兩座土坯建筑之一,是城中規格最高的建筑,可能是當時的官衙。自從斯文·赫定發現樓蘭古城并在三間房的墻角下發掘出大量珍貴的文書以后,來自日本的橘瑞超、英國的斯坦英都曾在這里大肆挖掘,并將文物帶運出國。這些文物后來被博物館收藏,由專家進行研究,并在國際上興起了‘樓蘭學’的熱潮。”

    (2)民居

    由紅柳、蘆葦搭建而成,如今屋頂、四壁不存,但從殘留的墻根可以看出當時的布局。

    (3)佛塔

    大約10米高的佛塔,是樓蘭城中最高的建筑。

    2、海頭古城

    1988年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組織的羅布泊文物隊伍在部隊的配合協助下,經過32天的奮戰,在樓蘭古城西南找到了“海頭”(被斯坦因編號為lk古城)等兩座古城并測繪了國內第一張該兩座古城的地形圖,采集了一批珍貴文物標本,進一步填補了羅布泊地區考古的空白。

    3、米蘭遺址

    是一個面積廣大的區域,遺址中主要包括米蘭城郭、兩座佛寺及墓地。在沿城墻、佛寺的墻基處,東一個西一個刨挖的大坑隨處可見。米蘭,屬古樓蘭國的地域,中國漢代曾在這里屯田,一種有爭議的說法認為這里是樓蘭國遷都后的新國都。這里曾發現過“印度文化特征的絕妙壁畫”——帶翼天使,以及公元8-9世紀的吐蕃藏文木牘;這里是揭示樓蘭古國神秘興衰的重要史跡,是佛教東傳由新疆進入內地的重要地域,也是史記中少見的吐蕃與西域交流的證明。

    4、瓦石峽古城

    5、小河墓地

    1934年5月,一支探險隊在樓蘭庫姆河邊扎下營地。他們要尋找隱藏在庫姆河流域的一個“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地。

    兩個月中,羅布“獵駝人”奧爾得克等人一次次搜尋都勞而無功。就連奧爾得克本人都猜測,古墓已讓十幾年間新形成的河湖水域給淹沒了,或者是被某次強烈的黑風暴重新埋葬了。月底,探險隊向更靠近羅布荒原西南的綠洲帶挺進。

    不久,他們發現了一條流向東南的河流。它有20米寬,總長約120公里,水流遲滯,一串串小湖沼被蘆葦、紅柳環繞。它是庫姆河復蘇后出現的新河,歷史不足10年。在他們沿這條河流進入沙漠前,臨時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小河”。“小河”東岸4-5公里,有一個渾圓的小山丘。遠遠看去山丘頂部有一片密密的枯立木,高4-5米。奇怪的是,枯立木的株距極近,一株連著一株,互相支撐著。

    山丘上,遍地都是木乃伊、骷髏、被支解的軀體、隨時絆腿的巨大木板和厚毛織物碎片。在一船形木棺中,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打開棺木,嚴密的裹尸布一碰就風化成粉末了。揭開覆蓋在面部的朽布,一個年輕美麗的姑娘,雙目緊閉,嘴角微翹,就像著了魔法剛剛睡去,臉上浮現著神秘會心的微笑。這就是傳說中的“樓蘭公主”或“羅布女王”。她已在沙漠之下沉睡了2000多年。她長發披肩,身材嬌小,身高僅5.2英尺。

    在10×16平方米的山頂,有彩繪的巨大木柱,精美的木柵欄,真人一樣大的木雕人像,醒目的享堂(墓地的地面建筑)。專家認定,它絕不是為普通樓蘭人修建的,而是一處重要陵墓。

    1998年,一批考古專家力盡艱難險阻到達了羅布荒漠。他們意外地看到了一些類似廢棄的城墻的痕跡,無所遮掩地袒露于黃天之下。在一個百歲羅布老人的指引下,證實這是一個已成為廢墟的羅布人的村莊。

    小河也許是一個樓蘭古遺址———古城居民們的公共墓地。經過近百年來探險家、考古家們的忙碌,已在羅布荒漠發現了許多大規模的墓葬及隨葬物品。那么,在沉寂了千年的樓蘭荒漠里,會不會隱藏著類似秦始皇陵兵馬俑那樣世間少有的曠世杰作或未被發現的奇跡?

    6、“太陽墓”

    位于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1979年冬被考古學家侯燦、王炳華等所發現,古墓有數十座,每座都是中間用一圓形木樁圍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樁圍成7個圓圈,并組成若干條射線,呈太陽放射光芒狀。

    經碳14測定,太陽墓已有3800年之久,它是哪個民族哪個部落的墓地?為何葬在這里?這群人居住何方?是把太陽當做圖騰建造此墓還是有別的意義……20年過去,仍是個不解之謎。羅布泊文明和樓蘭文明之間近2000年的斷裂又是怎么一回事?也許待太陽墓之謎解開也便有了結論。

    這里出土了距今3800年、為印歐人種的“樓蘭美女”。發現了近10處古代人類遺址,一些石球、手制加沙陶片、青銅器碎片、三棱形帶翼銅鏃、獸骨、料珠等人類遺物,暴露在未被沙丘完全覆蓋的黃土地表面。還有一些5000-6000年以前的石刀、石矛、石箭頭、細小石葉、石核等。這清楚地顯示,今天已是不毛之地的樓蘭,自新石器后期、青銅時代直至漢代前期,的確曾綠草萋萋,森林覆蓋率達到40%。

    樓蘭人到底源于何處

    曾經是誰在樓蘭這方神秘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又是誰的聰穎才智創造了燦爛奪目的綠洲文明?對于這個問題的研究一直都是引人入勝,撲朔迷離。

    北大考古系教授林海村說:“樓蘭人使用中亞去盧文作為官方文字,而樓蘭本族語言卻是一種印歐語系的語言,學術界稱作‘吐火羅語’。”“樓蘭人類學研究的結論和樓蘭語言學研究結果再一次提醒我們,在遙遠的古代,有一支印歐人部落生活在遠離歐洲的樓蘭。”因而,此書的觀點認為,樓蘭人是“漂泊東方的印歐人古部落”。

    然而,“樓蘭人到底源于何處”這一問題并沒有取得一致的觀點。有一種觀點認為樓蘭人屬于雅利安人。社科院樓蘭考古專家楊連告訴記者,80年代,他去樓蘭,他見到過一位30多歲男子,身材很高,有2米左右。他特地為他拍了一張照片,和他站在一起的男孩才到他的胸部。

    據近期我國某人類學家從基因學、器物學的角度所作的研究表明,樓蘭人更接近于古代阿富汗人,這又是一個全新的論點。

    那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淺色頭發,眉弓發育,鼻骨挺直的形象,明顯具有高加索人種特征。這與人類學家對墓地出土人骨進行體質人類學測量的結果完全吻合。到了漢代樓蘭王國時期,樓蘭居民的種族構成又有了新的發展。他們與高加索人種共生,其中還有蒙古人種的存在。亞歐舊大陸上的古代居民都曾把這片并非綠草如茵的土地作為過自己的駐腳點,希望能夠在此營造美好的家園!

    樓蘭古國的探險歷史

    1901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當地向導的幫助下在羅布泊北發現了“樓蘭古城”,宣稱是“沙漠中龐貝城的再現”而轟動世界。中外學者相信,樓蘭古城是絲綢之路上繁盛一時的古樓蘭國目前被發現的最重要的歷史遺跡,它對研究新疆以至中亞的古代史、絲路之路的歷史變遷、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相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批的考古學家、地理、地質學者接踵而至。他們是:

    1905年美國的亨廷頓探險隊;

    1906年英國的斯坦因探險隊;

    1908--1909年日本的大谷光瑞超探險隊;

    1910--1911日本的大谷光瑞、枯瑞超第二次探險隊。

    這些探險隊在樓蘭古城及羅布泊地區發掘出的文物其價值之大震驚世界,其數量之豐富難以數計。除新石器時代的石斧、木器、陶器、銅器、玻璃制品、古錢幣等等,文物品種極其繁多。其中以晉代手抄《戰國策》和漢錦最為珍貴。這份手抄字紙,僅僅比蔡倫105年發明紙晚一二百年,比歐洲人最古的字紙要早六七百年。發掘出的漢錦,色彩絢麗,相當精致。有的繡有“韓仁繡文丸(紈)者子孫無極(即子孫滿堂)”。有的繡“延年益壽”、“昌樂光明”或“延年益壽宜子孫”。制作年代在1--2世紀。另一重大發掘收獲是發現了當年任西晉西域長史的李柏給焉耆王的信件,即所謂“李柏文書”,根據李柏文書而發現了“海頭”故城,這為研究后期樓蘭帶走了大量古文物,撰寫發表了一系列研究羅布泊古樓蘭的專著,交口贊譽說樓蘭是一個埋藏在“沙漠中的寶地”,是歷史遺落下來的“博物館”,“東方的龐貝城”。

    我國科學家到樓蘭考察,開始于1927年。當年隨中瑞(典)西北科學考察團來樓蘭的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和地理學家陳宗器,曾先后數次到達羅布泊北岸考察,發掘遺址,出土了70多枚寫有明確的西漢紀年的漢文木簡,發掘了漢代烽燧遺址,還出土了相當數量的銅器、鐵器、漆器、木器和骨、石、陶器,以及絲、麻織品殘片。黃文弼就他在羅布泊地區的考古工作,發表了專著《羅布泊爾考古記》,樓蘭地區的古代文明在中國學者的手中揭開了新的一頁。黃文弼是我國解放前唯一到過羅布泊地區進行考察工作的中國考古學家。

    新中國的樓蘭探險熱潮,再次轟動了國際。響應最積極的是日本。日本著名史學家澤和俊先生撰寫的《樓蘭王國》一書已經兩版,在日本小學生讀物中,就有關于樓蘭古城的介紹,樓蘭在日本可以說已經是家喻戶曉。

    70年代末,日本nhk電視臺與中央電視臺聯合攝制電視片《絲綢之路》。當時的新疆社會科學院考古所被邀請協助拍攝電視片。他們組織隊伍克服重重困難三次深入羅布泊地區,再次獲得了魏晉時期的漢文木簡、文書(包括少量的法盧文)及大量的古錢、毛織物、絲織品、皮革制品、漆器等珍貴文物。軍區測繪大隊配合考察隊深入樓蘭勘測繪制了樓蘭古城地形圖。經精確測量,判定古樓蘭城位于東經89度55分12秒,北緯40度30分57秒 。古城占地12萬平方米,略成正方形,邊長約330米,用泥土、蘆葦、樹枝相間修筑的城墻、至今仍依稀可辨。一條大約呈西北--東南走向的古河道貫穿城中,城內現殘存的主要房子依然保存完好,除房頂不翼而飛外,別的部位,如門、窗歷歷可辨。古城內,蓋房用的木梁、檁條、椽子,比比皆是,滿目狼藉。這些胡楊木的建筑材料,有的還鑿了眼,甚至刻上了花紋,顯示出相當的工藝水平,格外引人注目,為研究古建筑提供了珍貴的材料。此外,這里還有古烽火臺、糧倉等建筑遺跡。至于陶片、氈片、古銅錢、絲綢碎片等文物,只需在地表和地下稍稍尋找的挖掘,就能讓“古董”重見天日。

    日本人將1988年稱作“樓蘭年”,發起了以樓蘭探察為中心內容的紀念活動:如組織百人考察團、舉辦《斯文赫定與樓蘭王國》大型展覽、舉辦報告會、樓蘭攝影展覽、樓蘭在中國,可見樓蘭的研究早已進入世界。

    確實存在:

    ▲樓蘭王國位于中國大陸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七公里處,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在歷史上,樓蘭屬于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西元前后與漢朝關系密切。樓蘭古城曾經是人們生息繁衍的樂園,周邊有著煙波浩淼的羅布泊,人們在門前環繞的清澈碧波上泛舟捕魚,在茂密的胡楊林里狩獵,生活在大自然的恩賜園地。在樓蘭王國前期,樓蘭古城是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依山傍水的樓蘭城成了亞洲腹部的交通樞紐城鎮,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過重要作用。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還說它“出玉,多葭葦、檉柳、胡楊、白草,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多囊駝。”其實,司馬遷沒去過樓蘭,他是根據他同時代的大使節張騫的報告寫的。張騫一生三次出使西域,歷盡千辛萬苦,很熟悉西域各國的情況。

    樓蘭古城遺址是全國重點丈物保護單位,位于東徑89°55′22〃,北緯40°29′55〃〃,若羌縣境內羅布泊以西,北距孔雀河故道南岸16公里,東距羅布泊北岸28公里處,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樓蘭佛塔和“三間房”成為樓蘭遺址的標志,古城遺址包括城區面積10.8萬平方米和東郊墓地MA、HB、周圍寺院民居遺址及樓蘭貴族墓。1901 年3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維吾爾向導奧爾得克的幫助下發現了樓蘭古城,從挖掘出上的佉盧文簡牘“kroraina”一詞推定古城原名樓蘭。

    歷史上,樓蘭是西漢時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張騫通西域后,樓蘭成為東西方交通的重要孔道。魏晉之時,西域長史駐樓蘭城,使之成為西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古絲綢之路南、北兩道早些時候就從樓蘭分道。樓蘭城作為亞洲腹部的交通樞紐城鎮,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漢朝、匈奴和周圍一些游牧民族國家經常為爭奪樓蘭進行大規模戰爭。

    樓蘭被人們稱為“一塊緊張的世界史的紀念碑”。曾盛極一時的西域重鎮在公元3世紀后迅速地悄然退出歷史舞臺,直到一千七百年后的今天,還保持著她 “謝幕”時的姿態,令人恍忽覺得歷史就發生在昨天,這一切至今還是個沒有真正揭開的謎底。到了唐代,“樓蘭”就幾乎成了邊遠的代名詞。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的詩句。

    樓蘭王國的歷史還遠不是一個樓蘭古城所能揭開的。根據孔雀河故道下游太陽墓地和小河 5號墓地出土的干尸,考古專家向人們揭示了樓蘭的歷史:上溯4000年左右的一段時期,樓蘭地區生活著一支以游牧為生的金發碧眼的原始歐洲人種,他們留下幾具干尸,就神秘地走了。

    其后的2000多年,樓蘭找不到一絲痕跡,史書中也沒有半點墨跡。漢一晉時期,樓蘭地區出現了蒙古人。這時的樓蘭演繹出農業文明,并以其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傳遞著東西方文明。而在晉代之后的1500年,樓蘭再次消失得無影無蹤,直到100年前,人們才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東緣,偶然看見了樓蘭殘破的城墻和佛塔。

    有的學者認為:斯文·赫定發現的這個樓蘭古城既不是早期樓蘭王國的都城,更不是樓蘭改國名為鄯善后的國都(扌于)泥城,因為樓蘭古城碳 14測定的年代不早于東漢。斯坦因在黃文弼發現的土垠遺址西南不遠處發現了一座漢代古城(編號LE城),新疆考古研究所稱其“方城”,位于羅布泊北岸之西,鐵板河末流的河網地帶,“方城”距離樓蘭古城24公里,北京大學林梅村教授認為這是早期的樓蘭都城。

    當時的樓蘭王國還是羅布泊附近一個半耕半牧的弱小國家,絲綢之路開通后,樓蘭成為中西交通的樞紐。由于樓蘭王安歸與匈奴勾結,不斷地在絲綢之路上劫殺漢使,漢朝大將軍霍光便派傅介子前往西域刺殺安歸。傅介子帶著刺客來到樓蘭,假稱要賞賜安歸金幣。安歸大喜,應邀與傅介子一起飲酒,傅介子有意灌醉安歸,將其扶到屏風后,命兩名刺客殺了安歸。左右王公貴族見狀紛紛逃散。傅介子立即召告樓蘭國民:“安歸王對漢朝犯下了死罪,天子派我來殺掉他,現在漢朝的部隊已趕到,改立在長安納為人質的安歸的弟弟尉屠焉為新國王。”傅介子斬下安歸的首級,派快馬送回長安,懸于長安未央宮北門下示眾。

    平定樓蘭之亂后,漢昭帝即詔立尉屠焉為新王,并改樓蘭國名為鄯善,授予國印,賜宮女為妻及大批車馬和輜重。行別時尉屠焉對漢昭帝說:“我長期在長安居住,現在回去當國王,孤身一人,恐難服眾。而且前王子尚在,回去后恐被其仇殺。樓蘭國中有伊循城,那是一塊富饒美麗的綠洲,天子可派一名將領率部隊到那里屯田積谷,也使臣有所依靠。”

    于是漢朝即派一名司馬,帶兵40人隨尉屠焉一起回西域。尉屠焉繼位后,于公元前77年將國都從羅布泊北岸的樓蘭故都(方城)遷到(扌于)泥城(今若羌縣城),漢朝在(扌于)泥城以東的伊循城(36團米蘭遺址)也設立了伊循都尉。此后樓蘭故都沒有再發展,估計只有原王室貴族仍居住在這里,從2003 年樓蘭貴族墓的發掘,也說明了這一點。

    東漢時期,班超的兒子班勇繼承父業任西域都護,派手下索勵率酒泉、敦煌兵千人到羅布泊屯田造房,并召集鄯善、焉耆、龜茲等國士兵各一千人在孔雀河下游攔河筑壩,引水開荒,積粟百萬。由于孔雀河被攔,導至下游樓蘭故都水源斷絕而廢棄。屯田士卒在羅布泊西岸起“白屋”,建新城,逐漸形成了今天可看見的有“三間房”的樓蘭古城,并將此發展成為西域長史府治所。

    2003年3月19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樓蘭考古隊在對樓蘭被盜墓葬進行清理時,發現了墓室中的壁畫。這座墓葬距LE方城約4公里,距離樓蘭古城 24公里。墓室規模較大,前后室均繪壁畫,前室東壁所繪身著華麗服裝的男女人物形像,是墓主人高貴身份的顯示。專家否定了這是樓蘭“王陵”的說法,推測其為3世紀前后“城內一個貴族家族的合葬墓。

    說法一:樓蘭消失于戰爭,公元五世紀后,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后被遺棄。

    說法二:樓蘭敗于干旱缺水,生態惡化,上游河水被截后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樓蘭曾頒布過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律。

    說法三: 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游移有關, 斯文·赫定認為,羅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歐洲人種部落生活在樓蘭地區,1500多年前樓蘭再次進入繁榮時代,這都和羅布泊游移有直接關系。

    說法四: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辟有關。經過哈密(伊吾)、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后,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說法五:樓蘭被瘟疫疾病毀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僥幸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

    說法六:樓蘭被生物入侵打敗。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螻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中,能以樓蘭地區的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屋中,人們無法消滅它們,只得棄城而去。

    我認為是一種傳說而已,沒有真實的樓蘭古國.

    是的。樓蘭古國,不老傳說…………

    有的,據說在新疆

    漢代烽火臺

    漢代烽火臺

    離庫爾勒60公里處的一座保持較好的古烽火臺遺址。有學者根據修建長城的防御意義,認為古長城的西端應包括了尉犁縣的古烽火臺,若此成立,該烽火臺應是西長城的起始。[1] [15]

    營盤漢代遺址

    一處羅布泊地區中保存較完好的古遺址。有一圓形城墻,直徑300米,墻殘高近6米,城西有一佛塔遺址,碎土坯形成金字塔形。古城北邊兩公里處的高臺地上,存有佛塔基座,佛塔基座西邊則是著名的古墓群,為羅布泊地區最大的墓葬群。據資料介紹,營盤是官辦的屯兵驛站,一方面也扼守絲綢之路的中道,起保護商旅作用,一方面孔雀河就于城旁流過,土地可以屯墾。[1] [15]

    龍城雅丹

    龍城雅丹

    羅布泊地區三大雅丹群之一,位于羅布泊北岸。土臺群皆為東西走向,成長條土臺,遠看為游龍,故被稱為龍城。龍城雅丹又稱為白龍堆雅丹,并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最美的三大雅丹第二名,譽為“最神秘的雅丹”,因為極少有人見過它的真貌。[1] [15]

    土垠

    為中國考古學家發現并命名的一處漢代后勤驛站遺址,殘存物極少,但在古時是絲綢之路的一處軍事要地。[1] [15]

    太陽墓

    位于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1979年冬被考古學家侯燦、王炳華等所發現,古墓有數十座,每座都是中間用一圓形木樁圍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樁圍成7個圓圈,并組成若干條射線,呈太陽放射光芒狀。

    經碳14測定,太陽墓已有3800年之久。[1] [15]

    古胡楊林

    位于太陽墓地西側,在古河道北岸的一片臺地上,有成片的株距相等、行距相同、樹干尺余粗的枯死的胡楊林。這成排成行的枯樹,帶有明顯的人工營造的特征。[1] [15]

    余純順墓

    位于鐵板河出口不遠的一處土臺,1996年6月余純順迷失方向步行到此,因干渴全身衰竭而死亡。他死時距自己親手填埋的水和食品供給地點僅2公里。建有墓地墓碑。[1] [15]

    羅布泊湖心標志

    1997年底,一工程師根據地圖經緯度測量的湖心地點,雖然沒人考證,也成了一景觀。1997年標志點只埋下一個空汽油桶,1998年2月廣東首個女子羅布泊探險隊樹下第一塊木碑后,現已增加了數個石座、木碑,成了一些走羅布泊者留下紀念物之處。[1] [15]

    庫木克塔格沙漠

    為高海拔沙漠,位于阿爾金山和湖盆之間,為中國第三大沙漠,并以獨特的羽毛狀沙帶著稱。[1] [15]

    孔雀河

    孔雀河

    源于博斯騰湖,流經庫爾勒、尉犁縣進入羅布荒漠,現中游河道灌滿流沙,偶有稀疏胡楊樹和蘆葦、紅柳,下游河道則寸草皆無,一片死寂,淪為荒漠,河道兩岸偶有轟然倒地的枯胡楊。[1] [15]

    樓蘭古城

    古樓蘭國遺址。還可看到民居遺址,民居的一些用具,佛塔、古墓群,一小佛塔上的彩繪雖經千百年,至今還可辨識。[1] [15] 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樓蘭在歷史舞臺上只活躍了八百余年便在公元4世紀神秘消亡,過了1500多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和羅布人向導奧爾德克于1900年3月28日又將它重新發現,因而轟動世界,被稱之為“東方龐貝城”。百年來,樓蘭一直是中國乃至世界各地探險家、史學家、旅行家研究考察的熱點。[1] [15]

    樓蘭農場

    緊挨著米蘭古城有一建設兵團團場,因該處自古以來得益于阿爾金山的雪水,有農牧業存在的條件,因此除了現代人在墾荒,古時就有發達的灌溉系統。在米蘭農場的民族連可以拜訪羅布人的后裔。

    紅柳溝

    羅布泊雅丹地貌[13]

    羅布泊南岸一片紅柳土包構成的戈壁灘景觀。[1] [15]

    敦煌雅丹

    敦煌雅丹屬于古羅布泊的一部分。為沙漠平原區,光照充足,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四季多風,最大風力可達12級以上。在地質上位于新生代(距今約6500萬年以來)敦煌——疏勒河斷陷盆地的中心部位。由于巖層產狀水平,垂直節理發育,較松軟巖層在大自然疾風暴雨的漫長風化中,導致了各種雅丹風蝕地貌的形成。位于敦煌市西北約180公里處,玉門關西北約100公里處。公園面積398平方公里。

    樓蘭古城四周的墻垣,多處已經坍塌,只剩下斷斷續續的墻垣孤伶伶地站立著。城區呈正方形,面積約十萬平方米。樓蘭遺址全景曠古凝重,城內破敗的建筑遺跡了無生機,顯得格外蒼涼、悲壯。

    俯瞰樓蘭古城,城中東北角有一座烽燧,雖然經過歷代不同時期的補修,但依然從它身上可以看出最早漢代建筑的風格。

    烽燧的西南是“三間房”遺址。這座100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在一塊高臺上,三間房正中的一間要比東西兩間顯得寬大。本世紀初,斯文.赫定曾在東面一間房內發掘出大量的文書簡。從三間房西廂房殘存的大木框架推測,這里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在地。繼續向西,是一處大宅院。院內,南北各有三間橫向排列的房屋。在古城,這座院落建筑也是比較排場的。相形之下,大宅院南面的房舍多數是單間,矮小、散雜而破敗不堪。如果根據出土文書推測三間房毗鄰的框架結構房屋是樓蘭古城的官署遺跡。

    樓蘭古城曾經是人們生息繁衍的樂園。它身邊有煙波浩淼的羅布泊,它門前環繞著清澈的河流,人們在碧波上泛舟捕魚,在茂密的胡楊林里狩獵,人們沐浴著大自然的恩賜。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后,由于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

    編輯本段樓蘭消失之謎

    1900年3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沿塔里木河向東,到達孔雀河下游,想尋找行蹤不定的羅布泊。3月27日,探險隊到達了一個土崗。這時,糟糕的事情發生了,斯文·赫定發現他們帶來的水泄漏了許多。在干旱的沙漠中,沒有水就等于死亡。他們于是去尋找水源,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發生了,一座古城出現在他們的眼前:有城墻,有街道,有房屋,甚至還有烽火臺。

    斯文·赫定在這里發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錢幣、絲織品、糧食、陶器、36張寫有漢字的紙片、120片竹簡和幾支毛筆……

    斯文·赫定回國后,把文物交給德國的希姆萊鑒定。經鑒定,這座古城主是赫赫有名的古國樓蘭,整個世界震驚了,隨后,許多國家的探險隊隨之而來…… 經歷史學家和文物學家長期不懈的努力,樓蘭古國神秘的面紗被撩開了一角。

    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組織了樓蘭考古隊,開始對樓蘭古城古道進行調查、考察。在通向樓蘭道路的孔雀河下游,考古隊發現了大批的古墓。其中幾座墓葬外表奇特而壯觀:圍繞墓穴是一層套一層共七層由細而粗的圓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狀四面展開的列木。整個外形像一個大太陽,不由得讓人產生各種神秘的聯想。它的含義究竟如何,目前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說法一:樓蘭消失于戰爭。公元五世紀后,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后被遺棄。

    說法二:樓蘭衰敗于干旱、缺水,生態惡化,上游河水被截斷后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樓蘭曾頒布過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律。

    說法三: 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游移有關。

    斯文·赫定認為,羅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歐洲人種部落生活在樓蘭地區,1500多年前樓蘭再次進入繁榮時代,這都和羅布泊游移有直接關系。

    說法四: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辟有關。經過哈密(伊吾)、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后,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古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說法五:樓蘭被瘟疫疾病毀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僥幸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

    說法六:樓蘭被生物入侵打敗。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螻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中,能以樓蘭地區的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屋中,人們無法消滅它們,只得棄城而去。

    編輯本段歷史上的樓蘭古國

    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中國魏晉及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治所。位于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佉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名。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曾多次來此盜掘。50年代后,中國學者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后與漢朝關系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余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漢時的樓蘭國,有時成為匈奴的耳目,有時歸附于漢,玩弄著兩面派的政策,介于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巧妙地維持著其政治生命。由于樓蘭地處漢與西域諸國交通要沖,漢不能越過這一地區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樓蘭的力量也不能威脅漢王朝,漢和匈奴對樓蘭都盡力實行懷柔政策。

    漢武帝派博望侯張騫出使大月氏,締結攻守同盟失敗。此后派遣大軍討伐遠方的大宛國,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諸國。這些使者通過樓蘭的時候,樓蘭由于不堪沉重的負擔,以至殺戮使者。漢武帝終于派兵討伐樓蘭,結果作為降服的證據樓蘭王子被送至漢王朝作人質。樓蘭同時也向匈奴送去一個王子,表示在匈奴、漢之間嚴守中立。此后,漢遠征軍攻打匈奴一個屬國時,樓蘭王通匈奴,在國內屯駐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漢朝廷。漢武帝再次派兵討伐樓蘭,直逼首府扦泥城,樓蘭王大恐,立刻打開城門謝罪,武帝要其監視匈奴的動靜。公元前92年樓蘭王死去,招在漢朝作人質的王子回去繼位,王子非常悲痛,不愿輕易回國,由其弟繼承了王位。新王時間不長死去,匈奴趁這個機會以昔日在自己國家作人質的前國王的長子繼承了王位,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后大吃一驚,迅速派使者前往勸誘新立國王至漢朝廷,欲扣作人質,未能成功。此后二三年間,漢與匈奴沒有發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樓蘭國境接近玉門關,漢使者經常通過這個關門前往西域諸國,要經過樓蘭境內名為白龍堆的沙漠,沙漠中經常有風,將流沙卷入空中形狀如龍,迷失行人,漢朝不斷命令樓蘭王國提供向導和飲用水,因漢使屢次虐待向導,樓蘭拒絕服從其命令,兩者之間關系惡化。漢武帝最終派刺客暗殺了新國王。為在漢朝廷作人質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樓蘭繼承王位。但是國王戰戰兢兢害怕遭遇暗殺。漢武帝在保護國王的名義下派部隊駐屯樓蘭境內,從而為討伐匈奴和西域諸國獲得了主動權。以上是漢武帝時與樓蘭的關系,此后漢王朝勢力衰弱,樓蘭再次背叛

    樓蘭古城之謎

    到新疆,對一個探險旅游者來說,有一處地方是充滿吸引力的。這個被稱為“沙漠中的龐貝”的神秘古城,就是西域古國樓蘭。

    古樓蘭位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羅布泊西岸,是新疆最荒涼的地區之一。這里悠久的歷史、天方夜譚似的傳說故事是多么令人神往;它那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又意外地出現,引起多少人的興趣——許多中外游人和探險家都不辭辛勞地沿著絲綢之路向西進發,去目睹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古樓蘭。1979年1月,我國已故科學家彭加木就曾從孔雀河北岸出發,徒步穿過荒漠到達樓蘭遺址考察。

    樓蘭在歷史上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樞紐,中西方貿易的一個重要中心。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這是文獻上第一次記載樓蘭城。西漢時,樓蘭的人口總共有1萬4千多人,商旅云集,市場熱鬧,還有整齊的街道,雄壯的佛寺、寶塔。然而當時匈奴勢力強大,樓蘭一度被他們所控制,他們攻殺漢朝使者,劫掠商人。漢武帝曾發兵破之,俘虜樓蘭王,迫其附漢。但是樓蘭又聽從匈奴的反間之計,屢次攔殺漢朝官吏,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前,大將軍霍光派遣傅介子領幾名勇士前往樓蘭,設計殺死了樓蘭王嘗歸,立嘗歸的弟弟為王,并改國名為鄯善,將都城南遷。但是漢朝并有放松對樓蘭的管理,“設都護、置軍候、開井渠、屯田積谷”,樓蘭仍很興旺。

    東晉后,中原群雄割據,混戰不休,無暇顧西域,樓蘭逐漸與中原失去聯系。到了唐代,中原地區強盛,唐朝與吐蕃又在樓蘭多次兵戎相見。“王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抑玉鞍,原將腰下劍,直為較樓蘭。”(李白《塞下曲》)。“清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可見,樓蘭在唐朝還是邊隆重鎮。然而,不知在什么年代,這個繁榮一時的城鎮神秘地消失了。樓蘭古國究竟在何方呢?成了人們猜了若干世紀的不解之謎。

    1900年3月,著名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帶領一支探險隊到新疆探險,他們在沙漠中艱難行進。我國維吾爾族人愛克迪在返回原路尋找丟失的鐵斧,遇到了沙漠狂風,意外地發現沙子下面一座古代的城堡。他把這發現告訴了斯文赫定。第二年斯文赫定抵達這神秘城堡,發掘不少文物,經研究后斷定,這座古城就是消失多時古樓蘭城。

    樓蘭城的再現,引得各國探險家爭相前往探險覓寶。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國人亨遷頓、日本人桔瑞超先后抵達這座“有高度文化的古城遺址”,掠走了一批重要文物。

    樓蘭城從沙丘下被人發現了,但一個更大的謎困惑著探險家們:繁華多時的樓蘭城為什么銷聲匿跡,綠洲變成沙漠、戈壁,沙進城埋呢?

    1878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考察了羅布泊,發現中國地圖上標出的羅布泊的位置是錯誤的,它不是在庫魯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爾金山山麓。當年普爾熱瓦爾斯基曾洗過澡的羅布泊湖水漣漪,野鳥成群,而今卻成了一片荒漠、鹽澤。也就是說,羅布泊是個移動性的湖泊,它實際的位置在地圖位置以南2度緯度的地方。

    普爾熱瓦爾斯基部分解開了這個謎。1979年和1980年,新疆科學工作者對它進行了幾次詳細考察,終于揭開了這個被風沙湮沒1600多年的“沙中龐貝”之謎,使人看到了它的本來面目——

    樓蘭古城的確切地理位置在東經89度55分22秒,北緯40度29分55秒。它占地面積為10萬8千多平方米。城東、城西殘留的城墻,高約4米,寬約8米。城墻用黃土夯筑;居民區院墻,是將蘆葦扎成束或把柳條編織起來,抹上的粘土。全是木造房屋,胡楊木的柱子,房屋的門、窗仍清晰可辯;城中心有唯一的土建筑,墻厚1.1米,殘高2米,座北朝南,似為古樓蘭統治者的住所;城東的土丘原是居民們拜佛的佛塔。

    羅布泊怎會游移呢?科學家們認為,除了地殼活動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河床中堆積了大量的泥沙而造成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匯聚在羅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長,泥沙越積越多,淤塞了河道,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覓新道,流向低洼處,形成新湖。而舊湖在炎熱的氣候中,逐漸蒸發,成為沙漠,水是樓蘭城的萬物生命之源。羅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樓蘭城水原枯渴,樹木枯死,市民皆棄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風暴中,樓蘭終于被沙丘湮沒了。

    樓蘭的消失跟人們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也有關系。樓蘭地處絲綢之路的要沖,漢、匈奴及其他游牧國家,經常在樓蘭國土上挑起戰爭;為了本國的利益過度墾種,使水利設施、良好的植被受到嚴重破壞:“公元三世紀后,流入羅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風沙淤塞,在今尉犁東南改道南流,”致使樓蘭“城郭巋然,人煙斷絕”、“國久空曠,城皆荒蕪。”

    編輯本段樓蘭古國遺址

    1、樓蘭古城

    (1)官衙

    “三間房”是并排的三間房子,是樓蘭城中兩座土坯建筑之一,是城中規格最高的建筑,可能是當時的官衙。自從斯文·赫定發現樓蘭古城并在三間房的墻角下發掘出大量珍貴的文書以后,來自日本的橘瑞超、英國的斯坦英都曾在這里大肆挖掘,并將文物帶運出國。這些文物后來被博物館收藏,由專家進行研究,并在國際上興起了‘樓蘭學’的熱潮。”

    (2)民居

    由紅柳、蘆葦搭建而成,如今屋頂、四壁不存,但從殘留的墻根可以看出當時的布局。

    (3)佛塔

    大約10米高的佛塔,是樓蘭城中最高的建筑。

    2、海頭古城

    1988年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組織的羅布泊文物隊伍在部隊的配合協助下,經過32天的奮戰,在樓蘭古城西南找到了“海頭”(被斯坦因編號為lk古城)等兩座古城并測繪了國內第一張該兩座古城的地形圖,采集了一批珍貴文物標本,進一步填補了羅布泊地區考古的空白。

    3、米蘭遺址

    是一個面積廣大的區域,遺址中主要包括米蘭城郭、兩座佛寺及墓地。在沿城墻、佛寺的墻基處,東一個西一個刨挖的大坑隨處可見。米蘭,屬古樓蘭國的地域,中國漢代曾在這里屯田,一種有爭議的說法認為這里是樓蘭國遷都后的新國都。這里曾發現過“印度文化特征的絕妙壁畫”——帶翼天使,以及公元8-9世紀的吐蕃藏文木牘;這里是揭示樓蘭古國神秘興衰的重要史跡,是佛教東傳由新疆進入內地的重要地域,也是史記中少見的吐蕃與西域交流的證明。

    4、瓦石峽古城

    5、小河墓地

    1934年5月,一支探險隊在樓蘭庫姆河邊扎下營地。他們要尋找隱藏在庫姆河流域的一個“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地。

    兩個月中,羅布“獵駝人”奧爾得克等人一次次搜尋都勞而無功。就連奧爾得克本人都猜測,古墓已讓十幾年間新形成的河湖水域給淹沒了,或者是被某次強烈的黑風暴重新埋葬了。月底,探險隊向更靠近羅布荒原西南的綠洲帶挺進。

    不久,他們發現了一條流向東南的河流。它有20米寬,總長約120公里,水流遲滯,一串串小湖沼被蘆葦、紅柳環繞。它是庫姆河復蘇后出現的新河,歷史不足10年。在他們沿這條河流進入沙漠前,臨時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小河”。“小河”東岸4-5公里,有一個渾圓的小山丘。遠遠看去山丘頂部有一片密密的枯立木,高4-5米。奇怪的是,枯立木的株距極近,一株連著一株,互相支撐著。

    山丘上,遍地都是木乃伊、骷髏、被支解的軀體、隨時絆腿的巨大木板和厚毛織物碎片。在一船形木棺中,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打開棺木,嚴密的裹尸布一碰就風化成粉末了。揭開覆蓋在面部的朽布,一個年輕美麗的姑娘,雙目緊閉,嘴角微翹,就像著了魔法剛剛睡去,臉上浮現著神秘會心的微笑。這就是傳說中的“樓蘭公主”或“羅布女王”。她已在沙漠之下沉睡了2000多年。她長發披肩,身材嬌小,身高僅5.2英尺。

    在10×16平方米的山頂,有彩繪的巨大木柱,精美的木柵欄,真人一樣大的木雕人像,醒目的享堂(墓地的地面建筑)。專家認定,它絕不是為普通樓蘭人修建的,而是一處重要陵墓。

    1998年,一批考古專家力盡艱難險阻到達了羅布荒漠。他們意外地看到了一些類似廢棄的城墻的痕跡,無所遮掩地袒露于黃天之下。在一個百歲羅布老人的指引下,證實這是一個已成為廢墟的羅布人的村莊。

    小河也許是一個樓蘭古遺址———古城居民們的公共墓地。經過近百年來探險家、考古家們的忙碌,已在羅布荒漠發現了許多大規模的墓葬及隨葬物品。那么,在沉寂了千年的樓蘭荒漠里,會不會隱藏著類似秦始皇陵兵馬俑那樣世間少有的曠世杰作或未被發現的奇跡?

    6、“太陽墓”

    位于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1979年冬被考古學家侯燦、王炳華等所發現,古墓有數十座,每座都是中間用一圓形木樁圍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樁圍成7個圓圈,并組成若干條射線,呈太陽放射光芒狀。

    經碳14測定,太陽墓已有3800年之久,它是哪個民族哪個部落的墓地?為何葬在這里?這群人居住何方?是把太陽當做圖騰建造此墓還是有別的意義……20年過去,仍是個不解之謎。羅布泊文明和樓蘭文明之間近2000年的斷裂又是怎么一回事?也許待太陽墓之謎解開也便有了結論。

    這里出土了距今3800年、為印歐人種的“樓蘭美女”。發現了近10處古代人類遺址,一些石球、手制加沙陶片、青銅器碎片、三棱形帶翼銅鏃、獸骨、料珠等人類遺物,暴露在未被沙丘完全覆蓋的黃土地表面。還有一些5000-6000年以前的石刀、石矛、石箭頭、細小石葉、石核等。這清楚地顯示,今天已是不毛之地的樓蘭,自新石器后期、青銅時代直至漢代前期,的確曾綠草萋萋,森林覆蓋率達到40%。

    編輯本段樓蘭人到底源于何處

    曾經是誰在樓蘭這方神秘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又是誰的聰穎才智創造了燦爛奪目的綠洲文明?對于這個問題的研究一直都是引人入勝,撲朔迷離。

    北大考古系教授林海村說:“樓蘭人使用中亞去盧文作為官方文字,而樓蘭本族語言卻是一種印歐語系的語言,學術界稱作‘吐火羅語’。”“樓蘭人類學研究的結論和樓蘭語言學研究結果再一次提醒我們,在遙遠的古代,有一支印歐人部落生活在遠離歐洲的樓蘭。”因而,此書的觀點認為,樓蘭人是“漂泊東方的印歐人古部落”。

    然而,“樓蘭人到底源于何處”這一問題并沒有取得一致的觀點。有一種觀點認為樓蘭人屬于雅利安人。社科院樓蘭考古專家楊連告訴記者,80年代,他去樓蘭,他見到過一位30多歲男子,身材很高,有2米左右。他特地為他拍了一張照片,和他站在一起的男孩才到他的胸部。

    據近期我國某人類學家從基因學、器物學的角度所作的研究表明,樓蘭人更接近于古代阿富汗人,這又是一個全新的論點。

    那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淺色頭發,眉弓發育,鼻骨挺直的形象,明顯具有高加索人種特征。這與人類學家對墓地出土人骨進行體質人類學測量的結果完全吻合。到了漢代樓蘭王國時期,樓蘭居民的種族構成又有了新的發展。他們與高加索人種共生,其中還有蒙古人種的存在。亞歐舊大陸上的古代居民都曾把這片并非綠草如茵的土地作為過自己的駐腳點,希望能夠在此營造美好的家園!

    字太多,段太大了

    樓主請看這里,很全--

    http://baike.baidu.com/view/14841.htm

    百度一下吧,

    是一個消失的文明古國,那里曾經擁有及其燦爛的文明

    http://www.hudong.com/wiki/%E6%A5%BC%E5%85%B0%E5%8F%A4%E5%9B%BD

    這個上面有詳細的資料,而且更直觀,更全面。

    古樓蘭消失之謎

    從2世紀前的繁華,至玄奘眼里的空城,再到如今的樓蘭熱,有關樓蘭的一切似乎都是難以破解的謎。在“新西游記”采訪團的行程安排中,樓蘭是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在人跡罕至的荒漠上趕了四天路之后,記者終于見到了這籠罩在迷霧當中的樓蘭古城。

    古樓蘭之謎

    在樓蘭遺址上,曾出土了大量的漢、晉、唐等朝代的書簡錢幣等物,還出土了許多男女木乃伊,其中的一具女性木乃伊,被成功復原,世人稱之為“樓蘭美女”。經檢測,這具女木乃伊距今已有3800多年,死亡時年齡約40歲,身高約1.55米。透過木乃伊,仍可以找出死者生前典型的美女特征:大眼睛、低顴骨……

    專家后來認定,她有歐羅巴人的血統。隨行的旅游專家畢亞丁說,這位遠古的樓蘭女性,年齡已有40多歲,不能稱為美女。

    在所有有關樓蘭古城的謎團當中,爭論最多,最引人關注的是樓蘭古城消失之謎。

    樓蘭消失的原因有戰爭說、氣候變遷說、冰川說、沙漠風暴說等多種。

    中國科學院羅布泊科學鉆探科學考察隊在對樓蘭古城實地考察后發現,它的消失與氣候環境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據悉,3000年前,羅布泊湖水面積曾達12000平方公里,古孔雀河水源充足,樓蘭一方面為了靠近水源依水建城,一方面又害怕洪水侵擾,所以他們選擇了有孔雀河支流穿過的高地。

    科學家測量后發現,這塊高地比現在干涸的羅布泊湖底高出近30米,比現在的孔雀河流域也高出十幾米。

    據科考隊專家介紹,隨著氣候的變化,羅布泊的逐步退縮,河流和羅布泊之間入湖的高差加大,河水的流速加快,河流下切,下切的過程則使高地越來越高。專家解釋說,隨著高地的抬升,人們取水開始變得困難,穿城而過的古孔雀河支流也漸漸干涸,最終古孔雀河改道而行,羅布泊湖水大量萎縮,人們離最近的水源也要走好幾公里,科學家表示,在這種環境下,社會體系已經相當脆弱,經受不起任何例如災害、戰爭,經濟衰退等大的人文自然波動。

    專家因此認為樓蘭古城的消亡與氣候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或者可以說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其他的諸如戰爭、(絲綢之路)改道和其他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則只是樓蘭古城消失一個次要的原因。

    最近有學者運用空間遙感技術,通過對大量圖像的判譯,從環境地質學角度分析研究了樓蘭地區古河道的變遷,認為樓蘭古城衰亡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古城所在地古孔雀河上游先后出現過兩處滑坡崩塌,造成堵江,形成堰塞湖,從而切斷了樓蘭古城的供水源。古孔雀河是當時流經樓蘭地區的惟一河流,也是樓蘭古城惟一的淡水源,樓蘭終因斷水而被遺棄乃至消亡。

    還有人提出,樓蘭古城的消亡是因為人類不尊重自然導致的。比如亂砍亂伐胡楊,致使生態惡化,無法居住。這個觀點的證據之一就是當時此地盛行的木葬。在樓蘭古城附近,曾發現了神秘莫測的太陽墓。這種墓葬外表奇特,圍繞墓穴深埋著一層又一層由細到粗的圓木,圈外又呈放射狀埋放著一行行圓木,就像太陽的光芒,正是因為這種墓葬外表酷似太陽,被稱為太陽墓,已發現的七座墓葬中,最多的一座竟然用了一萬多棵圓木。

    還有人認為,是洪水毀滅了這座地處交通要道上的古城等等。

    從目前的狀況看,這種爭論還將持續下去,樓蘭的神秘也許將永遠無法揭開

    古樓蘭興衰

    樓蘭古城建于何年,何時形成樓蘭王國就目前現有史料沒有記載,但在羅布泊周邊及樓蘭城邊地發現有史前石器,如石斧、石鋤、石鏟、石刀、石矛、石鏃、玉斧、玉鏟、玉刀、玉佩等。這說明在史前時期羅布泊洼地與周圍就有人類活動,而且很明顯在阿爾金山、昆侖山有石城遺址。羅布泊及周邊所發現新石器居多,距今有6000年左右。

    西漢時,樓蘭是西北地區36個城邦國之一,《史記》等當中載:樓蘭“有城郭,臨鹽澤”,人口14000余,圣兵2900多人。當時,古樓蘭是古絲綢路上西出陽關的第一站,當年在這條交通線上是“使者相望于道”,交通繁忙,城市經濟繁榮。西漢末年朝廷動亂,匈奴乘虛而入,與地方統治者相互勾結,致使西域交通斷絕,河西一帶《后漢書·西域傳》曰:“城門晝閉。”自王莽篡位到東漢,西域交通三通三絕,最后趨向穩定得到發展。《后漢書·西域傳》曰:“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胡商販客,日款塞下。”到曹魏,絲綢之路出玉門關到西域,樓蘭又重新開始繁榮起來。

    奇怪的是,聲名赫赫的樓蘭王國在繁榮興旺了五六百年以后,卻從4世紀之后,史不記載,傳不列名,突然銷聲匿跡了。到了7世紀,唐玄奘從天竺西游歸來,看到樓蘭國“城廓巋然,人煙斷絕”,玄奘眼里的樓蘭,成了一座空城。

    樓蘭再次引起世人關注,是在上世紀初,一個瑞典人的探險經歷。1900年3月28日,瑞典人斯文·赫定在向導艾爾迪克的帶領下進入羅布泊西部探測。在穿越一處沙漠時發現他們的鐵鏟丟在了昨晚的宿營地中,艾爾迪克便回頭去找,他不僅帶回了鐵鏟還帶回了幾件木雕殘片,看到殘片,斯文·赫定非常激動,便雇用民工大肆挖掘。樓蘭古城重見天日,斯文·赫定將其稱之為“東方龐貝城”。

    斯文·赫定的到來,招致了樓蘭古城被更多人的挖掘,隨后出土的大量文物,震驚了世界,并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個樓蘭學。

    漫漫樓蘭路

    1000多年后的今天,全國晚報聯盟組織的采訪團向樓蘭進發了。進入羅布泊有多條路,給采訪團做向導的是號稱“羅布泊三杰”當中的“二杰”彭戈俠和劉和平(另一人為在羅布泊遇難的余純順),我們是從吐魯番向南翻越庫魯克塔格山,進入羅布泊地區。10月8日晚宿營在坎爾,9日翻過庫魯克塔格,10日繼續趕路,盡管有兩位大俠引路,我們還是走錯了方向,為回到正確的道路上,往返走了80多公里,記者所乘坐的20號車“赤腳大仙”的左鋼板斷了兩根,修車花了約三個小時,為了保證安全,全體車隊都在岔路口等著。車行到原定的2號營地龍城雅丹群時,已是11日凌晨三時左右,在征求了全體團員的意見后,車隊繼續趕路,目的地就是沖擊樓蘭古城的18公里處,誰也沒有想到,從龍城到18公里處的40多公里路,竟然走了3個多小時,到18公里處時,已是早上的7時,風大沙大,帳篷幾乎難以搭建,很多人干脆就擠在車上,等到8時30分太陽從地平線上露出腦時,風沙更大了,茫茫荒原上什么都看不見。事后談起這次趕夜路,彭戈俠仍心有余悸,老彭告訴記者:“雖然到樓蘭去了近10次,但我當時仍緊張的一直渾身冒汗,沒有任何有特點的參照物,我完全是憑記憶在走。”

    早飯是在風沙的呼嘯聲中吃的,飯里都是沙子,不能細嚼,只能囫圇吞下。因為風沙太大,采訪團臨時改變行程,先返回樓蘭保護站,進羅布泊。在堅硬的鹽殼上顛簸了一個多小時后,我們鉆進了保護站的地窩子,乍從風沙滿地的荒野進到溫暖的地窩子,大家的感覺猶如到了天堂。那天的午飯,是在野外第一次吃到沒有沙子的飯食。12日,天氣晴好,車隊繼續向18公里處進發,車經過昨晨的宿營地,記者才發現,那是無限廣漠的小雅丹當中極微小的一片。

    過了18公里處,雅丹越來越高,所謂的路就是在雅丹當中穿行。沙坑越來越深,沙土越來越厚,開始有車陷進去了,為了減輕重量,每個車上的人都下來步行,當天,拉斷了五六根鋼絲繩,烏魯木齊晚報的著名攝影記者李學亮的眼眉處被拉斷的鋼絲掃了一下,差點就傷到眼睛。

    在距離樓蘭古城約6公里的地方,接連有三輛車都陷進了沙坑,而樓蘭的佛塔已經在望,記者和10多位團員決定步行前往。

    6時30分左右,我們來到了樓蘭城下,高高的佛塔就在眼前。但車隊卻依舊在沙坑里爬行,等到夜色漸濃、氣溫驟降到攝氏零下時,車隊還沒有過來,我們從避風的地窩子里鉆出來,爬上古城外一座高大的紅柳包,隨后趕到的團長楊大鳴焦急萬分,不停地用對講機和車隊聯絡,但在如謎團陣一般的雅丹群里,車隊還是走錯了方向,一直走到了古城的西北方向,而我們所在的位置是在古城的南門。對講機沒電了,只有點火了。紅柳包上都是干枯的紅柳,正好用來點火發信號。火點起來了,遠處的車隊終于發現了火光,但近在咫尺,車隊仍是走了兩個多小時,等所有人馬都聚齊時,已是晚上10時30分左右。

    蜷縮在帳篷里,冷得人無論如何都睡不著,聽著沙子刷刷地吹打著帳篷,心里直感嘆,古樓蘭人是如何在此生活繁衍的呢?玄奘當年在此是怎樣借宿回國的呀?樓蘭的夜晚,可真冷。

    親近古樓蘭

    第二天早上,風沙停了,不等太陽出來,大家都從帳篷里、車上鉆出來,顧不得收拾,就在樓蘭保護站工作人員的陪同下,鉆過鐵欄桿,走進了樓蘭古城。

    盡管前一天下午在夕陽的陪伴下,先領略了一番樓蘭的神秘與美麗,但早晨的樓蘭,卻又是完全不同的模樣。

    樓蘭古城淹沒在茫茫雅丹群中,太陽從地平線上探出身來,給周圍雅丹的頂部戴上了橘紅色的頂子,神秘的樓蘭佛塔也不例外。攝影記者紛紛搶占有利地形,等待光線最爽的一刻。

    經歷了千年風沙侵蝕的佛塔,是樓蘭古城最高的建筑,也是最漂亮的一座“雅丹”,它靜靜地端坐在古城東邊偏北的地方,俯視著我們這群朝圣者。在它的西北面,有保護者用木板和粗大的樹干在支撐著。在它西邊約300多米的地方,是可能充當過官衙的三間房,當年,斯文·赫定在這些墻壁下,曾挖掘出大量文物。眼前的三間房,徒剩四座高大的土坯墻,中間面積稍大,有15平方米左右,兩邊房子較小,約有10平方米,在房前的地面上,散落著一大堆木樁,上面有明顯的鉚眼,一根最長的方形木樁足有4米多長。從三間房再往西,就是幾所民房的遺跡,房子的規模依然清晰可見,原先砌墻用的胡楊木板、紅柳枝依然挺立在沙土中,地上,是蓋房用的蘆葦或細紅柳枝,1000多年過去了,她們依舊完整的保存下來。所有的建筑都建在高臺上,在低洼處,到處散落著或黑或紅的陶片,陶片有些粗糙,這么多的陶片,似乎在告訴我們當年樓蘭古城的繁華與輝煌。在民房的北邊,有兩座類似雅丹高約3米的土堆,保護站的工作人員說,這是古城墻的遺址。

    躲避著攝影記者的鏡頭和腳下的文物,記者漫步在樓蘭古城里,1901年斯文·赫定和1906年斯坦因,先后在此挖掘出土了木雕像(佛像)和佛像座,雕有蓮花與其他種類花紋的裝飾及造型,還挖掘到許多精制白羊毛織品。最為重要的是挖到漢文和佉盧文(公元前四五世紀流傳于北印度的一種文字)木簡和紙文書。

    這看似荒涼的地方,卻是勃勃生機最好的證據。

    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樓蘭衰亡?內力的損耗還是不可抵御的外力的侵襲?樓蘭的子民去向了何方?對于樓蘭城的消失,最盛行的說法是由絲綢之路的變遷造成。兩晉之后,絲綢之路改走北道,中原在樓蘭的駐兵和屯田事業也從此向北轉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樓蘭古城便慢慢被廢棄,最終銷聲匿跡。

    也有人認為是戰爭摧毀了樓蘭城。作為重地,歷史上匈奴、吐蕃、月氏等國都曾統治樓蘭。在樓蘭城周邊的多處墓地可以看出,在同一區域同一時期的墓地葬有不同的人種。有可能是樓蘭被占領后,占領者實行了屠城,然后撤離,樓蘭因此慢慢被風沙湮沒。

    除此之外,還有人認為是氣候的變化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這又存在兩種針鋒相對的猜測,一為樓蘭毀于干旱,一為樓蘭毀于洪水。持前種觀點的人認為,樓蘭為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漢、匈奴及其他游牧國家,經常在樓蘭國土上挑起戰爭,使水利設施和植被受到嚴重破壞,公元3世紀后,流入羅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風沙淤塞。

    樓蘭古國是在戰爭中消失的

    • 創業指南
    • 網上開店
    • 養殖視頻
    • 理財
    • 政策
    • 技術
    • 致富視頻

    推薦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