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創業指南 致富視頻 網上開店 養殖視頻 范文大全 創業項目開店經驗創業雜談如何創業技術資料創業防騙項目分析微信營銷農村創業投資理財
  • 我愛發明
  • 每日農經
  • 生財有道
  • 創富英雄
  • 聚焦三農
  • 做法視頻
  • 開講啦
  • 貴州省盤州市“強鎮固村”探索“三農”發展新路徑

    時間:2023-04-08 22:05:01 來源:東東創業網 本文已影響 東東創業網手機站

    相關熱詞搜索:

    文丨胡光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貴州省盤州市作為農村“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的發源地,“三農”工作重心應在鎮村兩級基層治理的基礎上,更加重視產業發展,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增長,帶動農民穩定增收,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貴州省盤州市的梯田風光

    (一)農業產業穩步發展

    盤州市持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突出發展刺梨、軟籽石榴等農業主導產業,積極發展烤煙、蔬菜、薏仁、黃小米、魔芋等優勢特色產業,提高重要農

    產品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水平。2021年,刺梨、軟籽石榴等特色主導產業種植面積達121.39萬畝。

    大力發展林業產業和林下經濟,盤州市因地制宜推廣林藥、林菌、林花、林苗、林禽、林蜂等種植和養殖模式。培育發展野生菌類、竹筍、林菜等林下產品采集業。2022年,建設林下經濟利用面積達到59萬畝,實現產值16.98億元,鞏固特色林業產業留存面積4.4萬畝;
    發展森林體驗、森林觀光等生態旅游新業態,建成1個森林鄉鎮、1個森林村寨、30戶森林人家,完成1個森林康養試點基地提升建設。

    盤州市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耕地質量和產出水平持續提升,糧食生產和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增強。截至2021年底,全市高標準農田累計建成面積達22.01萬畝。

    (二)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盤州市將農村社區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救助以及農村社區衛生、治安、文化等公共服務納入“一站式”服務,涵蓋20余項辦理事項,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既解決了群眾“辦事難”的問題,使群眾不出社區就能辦成事,又促進了政府職能轉變和干部作風轉變,實現了群眾辦事公開化、高效化,進一步提高了社區的管理和服務水平。

    盤州市出臺了《進一步規范村規民約規范化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村規民約參考文本》《村規民約實施細則參考文本》等有關文件,指導全市530個村(居)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印發了36萬份宣傳單,向群眾宣傳《村規民約》,引導群眾遵守《村規民約》有關條款,調動群眾參與制定《村規民約》的積極性,形成“我制定、我簽字、我承諾、我執行”的良好氛圍,運用輿論和道德的力量對群眾的行為進行約束,促進《村規民約》有效實施。大力培育社會組織,不斷激發社會活力,登記村(居)社會組織200余個,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的社會組織有130余個,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在提升社區服務、促進社區發展中發揮了助推器作用。

    (三)農民增收基礎較好

    2021年,盤州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96元,同比增長11.1%,增速在六盤水市排名第一,增速較全省平均水平(10.4%)高0.7個百分點。

    盤州市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持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進畜牧業養殖、農產品加工等重大項目建設,強化東西部協作,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全力以赴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居民經營凈收入保持較快增長。

    鼓勵農民優化種養結構、提高效益,采取“反租倒包”“大戶承包”等方式,激發和調動經營主體種養積極性,抓好刺梨、軟籽石榴、茶葉等主導產業的提質增效,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林特產業,通過農村“三變”改革、村級集體經濟分紅、創業就業等方式增加農民收入。

    (一)產業布局欠科學

    目前,盤州市部分產業規劃與當地氣候、土壤等資源環境情況結合不足,有的產業布局面雖寬,但由于產業、基地分散,產業項目沒有形成集中連片成帶發展,產業帶動能力比較弱;
    農業現代化發展體系不夠健全,農產品附加值不高,在良種選育、關鍵技術攻關、技術標準制定等方面還存在研發不足、創新不夠,精深加工技術和新產品研發能力不強,如:全市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56%,遠遠低于全國68%的平均水平;
    還有一些地方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種植任務,沒有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認真研判,沒有因地制宜布局產業,如:在多年種植玉米的地塊種植大豆,偏施氮肥,導致大豆長勢茂盛,不結豆莢,收成低微,農戶不愿再種植大豆。

    (二)農村管理問題多

    部分基層干部對職責認識比較模糊,服務群眾的自覺性、主動性不足,工作職能轉變跟不上形勢發展要求,在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雖然進行了大量工作,但是群眾對村(居)自治機制的認知還有限,未意識到參與到鄉村環境治理的重要性,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
    由于存在集體主義文化和公共精神文化沙漠化的問題,成年人為了解決生計,離鄉背井、拖兒帶女離開了農村,留下的大都是老弱病殘,加上集體經濟發展的不足和公共活動的缺乏,加劇了農民個體主義的心理傾向,一些農民很少關心集體事務和參與公共活動;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村社會矛盾糾紛由以家庭和鄰里矛盾為主,逐漸轉變為涉及宅基地、土地承包、項目征地、林地收益等經濟糾紛為主,農村社會矛盾呈現出民事糾紛、行政糾紛、輕微刑事糾紛等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復雜情況。

    (三)農民增收不穩定

    盤州市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主要以原料生產和初級加工為主,深、精加工等高附加值產品少,產業鏈條短,“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帶動農戶增收能力有限;
    山區、半山區村道路普遍存在晴通雨阻、路面窄、公路硬化率低等突出問題,農田水利設施方面存在高產田地少,耕地單位產出率低,機耕路、灌溉溝渠不配套,有效灌溉率低的問題;
    農民土地入股不能擔風險,目前主要以收土地流轉費為主,平臺公司主導發展的產業,投資大,見效慢,會出現拖欠土地流轉費和刺梨鮮果費等欠費情況。

    (一)緊扣“產業興旺”創新“三大”機制

    一是創新產業經營機制。扶持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引導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在堅持農地農用和堅決防止“非農化”的前提下,可以根據農民意愿統一連片整理耕地,盡量減少田埂,擴大耕地面積,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
    圍繞刺梨、軟籽石榴、茶葉等主導產業,重點招引扶持理念領先、實力雄厚的農業龍頭企業;
    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股份經濟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建設,在資金、人才、技術、市場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使其能夠真正發揮上聯市場、下聯農戶的橋梁紐帶作用,實現共同發展;
    建立健全生產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推行訂單式、托管式、股份制等經營方式,進一步深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村集體+公司+農戶”等多種利益聯結模式,讓農戶分享到更多的增值收益。

    二是創新科技支撐機制。圍繞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開展關鍵技術研究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示范,推進種業創新,破解良種、良法、良技等重大問題,并積極引進適應特色農業、畜禽養殖、設施農業、畜禽糞污處理等高效專用農業技術與機械,推廣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組合式山地農機具,提升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拓展農業物聯網應用覆蓋面,提升農業園區機械化智能化水平,發展智慧農業。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強化農業輔導員精準服務,堅持培引結合,拓寬急需人才引進渠道,加強現代種養、精深加工等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引進;
    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對接合作,圍繞主導產業在園區建專家工作站、鄉村建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點,選育一批優良品種,攻克一批產業技術瓶頸,激勵引導科技創新團隊、高新技術企業設立田間試驗站、實驗基地。

    三是創新多元投入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最大限度盤活農村自然資源、存量資產和人力資本,解決農村資源分散、資金分散、農民分散的難題,為深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破題探路;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適度規模、差異化發展產業,充分發揮好政府投入的杠桿作用,完善農業產業專項資金扶持機制,創新社會資本投融資模式,實現政府、社會資本和農民等多方投入、多方共贏強化“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產業發展,進一步優化調整產業布局,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效益,穩固村級集體經濟增長,促進農民穩定增收,并培育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效益明顯的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及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二)圍繞“治理有效”探索“三種”模式

    一是探索“黨建+管家+積分”模式。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落實責任擔當,狠抓思想政治建設,讓黨員干部根植于心、篤于行,解決好基層干部的思想認識問題,進一步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制定科學的考核辦法并嚴格執行,通過調查切實搞清楚自身資源的優勢和不足,因地制宜落實好有關政策;
    推行“寨管家”治理方式,以定寨子、網格化管理,定管家、體系化推動,定職責、清單化實施,定機制、多元化保障的“四定四化”為抓手,形成“小治理、大網格”工作格局,助推服務群眾的精準化和社會治理的精細化,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推廣“積分制”治理方式,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家教家風作用,推進農村婚俗改革試點和殯葬習俗改革,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
    充分運用“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工作機制,有序推動矛盾糾紛調處、安全隱患消除、政策法規宣傳、環境衛生整治、動態信息管理等工作。

    二是探索“文化+旅游+鄉村”模式。重點挖掘鄉村傳統文化,用鄉村傳統文化凝聚廣大農民,重振鄉村精神,增強農民自豪感,重新樹立農民的文化信仰;
    深度挖掘小城鎮的歷史文化、生態文化、民俗農耕文化和產業文化,著力在整體風貌設計、門店裝修、招牌等方面彰顯文化特色,打造集特色餐飲、特色美食、特色農產品銷售、特色文旅服務等于一體的農旅文融合特色小鎮,推動產鎮深度融合發展,帶動和促進農民就近就業增收;
    堅持以人為本,因地制宜,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發展好農村產業,傳承好文化底蘊,還原好田園風光,展現好農村風情,重拾記憶中的鄉愁,打造鄉村旅游發展新天地;
    堅持把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作為培育鄉風文明的重要抓手,著力提升農村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確保農民安居樂業、農村安定有序。

    三是探索“招商+要素+治理”模式。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總目標,認真謀劃項目,扎實開展農業產業大招商工作,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創建最優營商環境,吸引一批中央企業、中國百強農業企業入駐盤州市;
    充分依托農村土地資源、田園風光、綠水青山、村落古建筑、鄉土文化、民俗風情等資產資源要素,推動特色種養、農產品產地加工向村落民居集聚,加快發展鄉村旅游、手工藝制作、農產品電商等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并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電商物流、農業服務特色小鎮,帶動和促進農產品就地銷售和轉化增值;
    實施農業農村綠色發展行動,持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聚焦“廁所革命”、生活污水等方面,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建設一批天藍、地綠、水凈、人和、村美的宜業宜居的美麗鄉村。

    (三)聚焦“職業農民”實施“三個工程”

    一是實施“教育培訓”工程。對農民進行管理能力、文化素質、科學技能和市場經營能力等方面的培訓,從思想觀念、行為舉止、生活方式等方面加以引導,使其摒棄落后的觀念,造就更富時代特色的職業化新型農民;
    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和具體需求,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可采取政府主導培訓、中心戶幫帶培訓、職業學校助推培訓、龍頭企業自主培訓與遠程網絡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優先選擇農村種養殖大戶、專業戶、打工返鄉戶等急需從生產型向創業型轉變的農民作為培訓對象;
    按照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的農民職業教育最低質量標準,提供財政資金,實行職業農民培訓補貼制度,提高補貼標準,并進一步加強農民教育培訓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農民培訓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水平,加強農業職業技能鑒定體系建設,逐步建立農業經營資格認定制度。

    二是實施“人才孵化”工程。實施新型職業農民、鄉村干部、鄉土人才等現有各類人才技能提升工程,發掘和培養各領域能工巧匠、民間藝人等鄉土人才;
    實施定向培養計劃,發揮各級各類創業孵化基地平臺作用,增強鄉土人才創新創業能力,發揮其在技藝傳承、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帶動作用;
    優化鄉村人才培養、選拔、使用和激勵機制,吸引更多的農村優秀青年和致富能手進入基層組織和集體經營組織,鼓勵大學生、退伍軍人、在外務工經商等本土人才返鄉擔任村干部,引導更多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才投身鄉村建設;
    堅持引育并重,強化鄉村人才支撐,增強人才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面向產業帶頭人、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各類經營主體,就農業生產和服務技能、經營管理和市場銷售能力等方面開展全產業鏈培訓,提升培訓的科學性、實效性和針對性。

    三是實施“強村固基”工程。積極引導農民改變落后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切實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樹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人翁”意識,讓鄉村集聚更多的人氣;
    貫徹落實相關惠農強農政策,切實抓好耕地保護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公益林補貼、退耕還林補貼等政策落實,鼓勵農村致富能人帶頭養殖牲畜、開辦家庭農場,吸納村民就地就近就業,帶動農民創收增收;
    改善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做到“軟件”“硬件”一起抓,夯實發展基礎,優化發展環境,重點保障基本功能,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鄉村勞動力的創業就業能力,激活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猜你喜歡州市農民農業國內農業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國內農業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國內農業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今日農業(2021年2期)2021-03-19廣州市培正中學作品集ViVi美眉(2021年10期)2021-01-25饸饹面“貸”富農民今日農業(2020年17期)2020-12-15魔方數學大王·低年級(2020年8期)2020-08-14基于TOPSIS的新疆15個地州市碳排放經濟效率評價研究新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中英文)(2014年2期)2014-11-06“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中國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 創業指南
    • 網上開店
    • 養殖視頻
    • 理財
    • 政策
    • 技術
    • 致富視頻

    推薦訪問